科研人员对水稻种子进行分类
5月16日上午,走进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的研究室,科研人员坐在桌前磨米、观米质,并在密密麻麻的表格中记录下对稻米的评价,而隔壁的房间里,4万多份水稻种子被纱布袋细心包裹,等待进一步分类。
5月初,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从海南南繁育种基地携4万多份水稻育种材料返回武进,标志着今年的南繁工作圆满收官。“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对种子进行分装、编号和米质分析,预计5月20日左右完成全部分类工作。”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朱邦辉告诉记者,研究所科研团队于去年12月奔赴海南,历经5个月,完成2万多份材料的育种工作,并成功收回4万多份材料,其中既有高代稳定品系,也有新配组的杂交组合,涵盖优质稻、抗逆品种等方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上世纪70年代,作为县(区)级水稻育种单位,水稻研究所科研团队就敏锐捕捉到南繁育种的优势,先人一步,创新作为,从1974年开始率先组织人员赴海南育种。“当时,我的老师们去海南需要耗费约1周时间,一根扁担挑在肩上,一边麻袋里装着干粮和生活用品,另一边全是种子。而现在,从常州到海南仅需2小时。”朱邦辉感叹。
南繁是基础,先进的技术则是保障。单个水稻拥有4万个基因,育种的过程好比是两份4万个基因的排列组合,想要选到抗病、优质、高产的品种,只有十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的概率,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水稻育种像是一场运气游戏”。
怎样才能变不确定为确定?“我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筛选聚合多个抗性基因和优质基因的材料,再进行稻瘟病菌液接种鉴定来鉴定稻瘟病抗性,‘分子标记’+‘接种鉴定’双管齐下,有效提高抗稻瘟病材料命中率。最后,通过对育苗材料丰产性的筛选,确定目标材料。”朱邦辉介绍。
目前,团队培育的水稻新品种已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到4.3亿亩,增产稻谷65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20亿元。常州市郭鲁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等采用团队优质品种,生产的大米获多项金奖,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我们计划于5月中下旬开始播种,开启新一轮育种试验,现在得加紧分类,还要做好田间管理。”对话结束,朱邦辉和其他科研人员又忙碌了起来。
“未经许可 严禁转载”
4万多份育种材料入库武进种质资源库
责编: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