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天气:

您当前的位置 :  > 品质生活 > 副刊 > 正文
慎终追远话清明
来源:武进日报 作者:李虎驼 日期:2025-04-04  报料热线:86050111

  中国先民创造了包括“过节”在内的灿烂文化,中国人过的每一个节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如元宵观灯、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重九登高、春节团聚……这些节日,经过一代一代炎黄子孙的薪火相传,其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厚重遗产。

  清明是众多中国节中的一个,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时节暖日熏风、春意盎然,古人认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可能就是“清明”一词的源起。另外,人们还把官吏廉洁奉公、社会文明和谐称作政治清明。《后汉书·班固传》中,就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阐述。现代人对清明的了解,大多仅局限在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即便在农村,清明也仅有祭祖、扫墓等习俗被保留。不像端午那样,还有纪念屈原,弘扬中华道德文化的内涵。

  关于清明,《论语》中就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记载。这段话是孔子的学生曾子对清明祭祀的态度。儒家认为长辈故去后,操办丧事应当审慎从简;而弘扬先人的道德品格,则应成为哀悼亡者的主题。他们认为在哀思中追忆家族筚路蓝缕创业的艰难,恪守家规庭训,可以培养纯朴、忠厚的道德品格。可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阐述,不仅仅是对待先人丧事的态度,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孝道文化的彰显。

  关于清明源起,白居易有诗曰:“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诗中说,清明扫墓是寒食祭祀的延续。但寒食和清明不在同一天,寒食在清明的前一日,那天民间不生烟火,故称“寒食”。可见清明活动是寒食的延续,而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介子推以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教化天下,有着淡泊名利、不求厚禄、忠孝清烈的人格魅力,是唯一同时被儒、释、道三教尊崇的历史名人。

  唐代以后,寒食、清明合二为一。民间盛行的祭祀,扫墓习俗,也一直相延至今。现在的农村,清明祭祖仍然隆重,焚烧纸钱冥币祭奠亡灵的陈规陋习依然盛行。对此我们应当劝阻,不要简单地斥之为迷信。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健在者对亡故先人的缅怀,是中国特有的孝文化的体现。

  杏花春雨、柳绿桃红的无限风光,冲淡了清明哀思。杜牧有一首描写清明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在想,这“欲断魂”的路上行人,不全是去扫墓的吧,他们中一定有踏青赏春的游人,可见春游已经成了清明的另一项主要活动。黄庭坚把扫墓和赏春两大清明主题活动融入了他的一首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的确,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清明的文学表达中,祭扫元素逐渐淡化,偏向于踏青赏春的主题变多了。宋人吴惟信的诗句就是印证:“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在这首诗里已找不到寒食、清明的凄凉迹象了。

慎终追远话清明

责编: 孙婷婷

苏ICP备10099057号-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10007
版权所有 武进区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19-8657103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