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百年之际的春天,我曾有幸参加区文联组织的红色采风,去了井冈山。一到目的地——井冈山市茨坪镇,我便迫不及待地寻找映山红。
其实无需刻意寻找,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刻有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墨宝的碑林旁边的山坡上,我看到了一大片映山红。在绿草的映衬下,这片红色显得格外醒目。它们有的已经盛开怒放,有的还含苞待放。那鲜红的花朵,在微风吹拂下,晃动着身子,似在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红色故事。我不禁弯下身去,伸手轻轻抚摸着花瓣,心中涌动着暖流。
我是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认识映山红的。这部1974年上映的红色电影,讲述了少年英雄潘冬子在上世纪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和土豪劣绅反动派作斗争的故事。里面的插曲《映山红》,曲调优美动听,歌词充满感情,由此风靡大江南北。毫不夸张地说,映山红,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红色记忆的象征。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以茨坪为中心,昼出晚归,参观了各个红色景点。无论在大井毛泽东旧居,还是小井红军医院,抑或茅坪八角楼、龙市会师地等地,到处都有映山红的身影。在沟渠、山坡、平地,或者是路边和房屋旁,这里一簇,那里一片,不约而同地竞相开放。大大的花朵一朵挨一朵,精气神十足,散发着清香。尤其是在茅坪,在毛泽东和贺子珍两人高大塑像后边的山坡上,大片大片鲜红的映山红随山势生长,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在阳光照射下,它们闪着光泽,像红纱,像红霞,更像红旗。“风展红旗如画”,我突然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词。
在大井村一户村民家中,我听到了那首熟悉的《映山红》:“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亲人回,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有评论说:这首歌不仅唱出了生活在黑暗之中的苏区人民渴盼红军归来的强烈心声,也唱出了苏区人民与黑暗势力殊死搏斗的革命意志。
确实如此,在1927年那段黑云压顶的艰难岁月,毛泽东和朱德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会师,在无数红军战士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崭新局面。自此,井冈山成了中国革命的摇篮。当地百姓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每一个倒下的红军战士身下,来年春天就会开出一簇映山红。这映山红就是红军战士的化身,就是红军战士的英魂。
我想,这个传说表达着老区人民对红军战士的怀念、热爱和崇敬。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吊唁大厅里,四周墙面上嵌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这是当年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共有15744位。厅中还有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这是为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立的。我看着这块无字碑,看着墙上那些陌生而又亲切的名字,眼前仿佛幻化出了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在舒展,在开放,在阳光下露出笑颜。
映山红是暖人心、知人意的花;映山红是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花。映山红似乎很普通——山坡阡陌,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映山红又很珍贵——它昭示了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我一直觉得红色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因为它是热血的颜色,象征着生命、忠诚和热情,还代表着力量、意志和自信……回望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程,一路走来都是“红色”。靠着这“红色”,千辛万苦不畏难;靠着这“红色”,百折不挠志更坚;靠着这“红色”,红旗最终插遍了全中国。难忘,井冈山的映山红。
“未经许可 严禁转载”
井冈山的映山红
责编: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