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天气:

您当前的位置 :  > 品质生活 > 副刊 > 正文
那座山
来源:武进日报 作者:好风 日期:2025-05-06  报料热线:86050111

  那座山终于被掏空了。

  确切地说,那不是山,只是一个土堆,我们叫它坟。青墩坟。它就在进村的路口蹲着,挺高的,村口的大路就只好因它走成了之字形。人们说,我去一趟青墩坟,那就是去我们的村子。但这是小名,不落户口的。

  那是一座奇异的山。

  整座山只有一棵树,高踞在山顶上,像是乡下小子在头顶留着的一撮毛。这山就因此不再是个土包,而呈现出山们应该有的样子。那大约是棵楝树,夏天会结一挂一挂的楝果。但小时候我一直疑心那是棵消息树,是一棵假的树,它那么直挺挺地站着,或许有一天,突然就躺下了,“砰砰砰” “轰轰轰”, 硝烟就会弥漫开来,仗就打起来了。

  这个想法来自于树下的那块碑,或者说是一根长石条,上面镌着“新四军……”的字样,并非是字迹模糊不清,是我一点也记不得上面还写了什么了,大约是军械重地什么的。

  我很遗憾我们的村子没有因这块小小的石碑出一点点的名,怎么着也该算个历史见证吧,可没人正眼瞧过它,它只起到威慑孩子的作用。大人们都说,这土山就是因为埋枪械而堆起来的,切不可在上面玩火,否则就会爆炸,还有人说,里面堆满了侵华日本兵的尸体,那些日本兵哦,活该。

  我们村子里没有出过什么烈士和英雄,倒是邻村有个叫兆云的,我们年年会去为他扫墓。记得四年级时老师让我们听写一篇文章,其中说,人人都称赞兆云和赵云一样勇猛,结尾说,兆云,你真像英雄赵云。那一次听写全军覆没,我们全部“兆”“赵”不分。设了这么个陷阱的老师在课堂上大叹我们知识的贫乏,那时候我真羞愧。

  这只是个小小插曲,而且兆云不是我们村的。小小山头不过是孩子游戏的场所,无关政治与历史。

  再怎样的恫吓都不会抵得过野草野花的幽香,还有从土坡上一冲而下的豪放和惬意。我记得春天的时候山上覆一层密密的茅草,会长出甜蜜的茅针。夏天的时候狗尾巴草就在石碑前蹭来蹭去,稍一编织就成了二胡的模样。秋天的时候应该有红红的蛇果?有点像现在很容易找到的草莓。那时候的冬天总会下很厚很厚的雪,小山应该就像雪白的馒头了。写到这里我非常不自在,因为我实在想不出小山上的景色与河滩边、稻渠旁的所有景色有什么区别,他们统统混为一体。我搜肠刮肚地想,总该有点什么不一样的,特别的景色的。

  可是,小山总是晃着一头黄黄的乱草,驻扎在我的心里。好像它从来没有过季节更替,没有过春华秋茂。我们就在它的黄毛里躺着、滚着,并且,一直不肯长大。

  现在,因为建设需要用土,还是只因为要铲除它?这座小山终于被掏空了。它像一只被一圈一圈蚕食的苹果,最后,只剩下个果核。吃剩下的果核被竖放在我们的村口,中间细上下宽,变得那么瘦瘦长长,前所未有地高了,也上不去了。顶上的那棵树还在,像苹果柄上的一枚绿叶,它的根须散落出来,裸露着。没听说过那座山下挖出什么来,那块石碑则不知所踪了,我的心里轻轻地遗憾着。

  狂风吹起的晚上,我会想起我的村子,没来由地担心,那座山,它会很容易就倒了吧?

  或许它现在就已经倒了,可以想象,它那么纤瘦了,怎么能扛得过七八级的大风?那棵消息树,终于也要一起倒下了。倒了,那座山就会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了,我只能用我的文字来记录下一点点模糊的印象,像在祭奠我的童年。

  这世界就是这样了,什么都在消散,记录下来的文字也在消散。

  “未经许可 严禁转载”

那座山

责编: 孙婷婷

苏ICP备10099057号-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10007
版权所有 武进区融媒体中心 联系电话:0519-8657103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