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伯陵:江苏省作协会员、武进区作协监事,著有长篇非虚构作品《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等6部。
小森:江苏省作协会员、武进区作协理事,著有长篇小说《迷失的空房子》等4部。
荆枫: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十三届青联委员,著有长篇儿童小说《星河镇见》,发表小说作品20余万字。
【主持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文学宛如一束温暖而坚定的光,穿透生活的喧嚣与迷雾,照亮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角落,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与勇气。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三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一同深入探讨“文学照亮生活”这一话题。三位能否分享一下日常的阅读习惯?哪些书对你们的影响很大?
【温伯陵】:我现在是做自媒体,内容范围包括文化、历史、时事等,要保证大量阅读。对我影响最大的书,应该是《全球通史》和《万历十五年》。《全球通史》从人类的起源讲起,一直讲到21世纪,用非常宏大的视角,展示了地球10万年来的演变图景。《万历十五年》则捕捉了一个非常细微的年份,将这一年发生的琐碎事情整理出来,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描述了一个王朝的转折,以及日后可能会遭遇的命运。这两本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一大一小,我们把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就可以同时捕捉事情的全貌和关键细节。
【小森】:我比较偏好故事类书籍,小说、散文,各种类型的书都看。我比较欣赏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里面的《哑奴》《哭泣的骆驼》,都是远距离且动人的故事。但我总觉得三毛的作品到最后,都呈现出一种无望、无力感。很多人说,一部作品只要它的情感能被人感受到,这部作品都算是成功的。但仅从我的角度出发,即使最后的故事是“悲剧”,我也希望这个过程是竭尽全力的,想尽一切办法的。我希望一部作品的基调是正向的,而不是疲惫无力的。
【荆枫】:我其实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和阅读喜好,基本什么样的书都看,看心情看天气。我看的比较多的是《红楼梦》。初高中的时候读,主要看故事,看情节;大学的时候读,会看着人物判词感叹每个人的人生。最近又开始看红楼,同时还看各种解析,现在看红楼,能够非常清晰地感觉到,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不仅看待人物和故事的角度不一样,也能够从书里照见以前的自己。同时,红楼里的明褒暗贬、草蛇灰线等写作方法也给了我创作上很大的引导和帮助。
【主持人】:三位怎么看待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温伯陵】:读的书越多,你走过的世界就越多,积累就越丰厚,笔下的东西也就越丰富。辩证分析每一本书里的内容,然后融百家为一炉,将万法汇于一身,最终总结出自己的东西。我创作的时候事先必须准备好充足的资料,比如计划写一万字的内容,就得准备几万甚至10万字的资料。如果灵感枯竭的话,那肯定是因为准备不充分,这时候就需要梳理已有的资料,从中找出一些关键信息,然后顺藤摸瓜深度挖掘。我觉得青年作家在读书之余,更应该体验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地方,加深自己的人生阅历,最终用非常平淡的文字,书写非常深刻的故事。
【小森】:我写类型性小说,小说的故事是否有趣、是否有逻辑,我觉得比文笔好坏更重要。我会将我喜欢的作品,各个情节一条条记录下来,标好顺序后,撕成一条一条,再将每一条前的标号折起来,这样我就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将每个情节排序。排完后,再将标号翻出来,比对一下我和作者的逻辑差别,如果按照我的逻辑故事说不说得通?我在写情节的时候,会去比较吵的地方,像音乐声很大、很忙碌的星巴克,我觉得能帮我拓宽思路。要磨句子的时候,会待在自己的车里写,或者去很安静的图书馆,逐字逐句就需要很专注。我是晨醒人,喜欢早上脑子很清醒的时候写作。我以前住的楼下有24小时读书房,我每天早上5时左右就会去那里,7时多再去上班。
【荆枫】:余华老师说,写作从模仿开始,小时候我们模仿着大人学习说话、吃饭、走路,长大以后我们模仿名家写作文,现在我们模仿大师写小说,但是模仿不是抄袭,模仿的是写作的方法,抒发的是个人的感触,输出的是个人的思想。写作的话我希望有一整天,或者至少一个完整的下午,我会给手机开免打扰,锁上房门。就像伍尔夫说的那样,女性写作,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我会泡一杯茶,开始看书,让自己快速沉浸进文字的世界里,进入状态,如果是要赶稿的话,我会喝咖啡。
【主持人】:哪一部文学作品曾让您产生“这本书是为我而写”的共鸣感?是否有某位作家的语言风格或叙事手法潜移默化影响了您的创作?
【温伯陵】:要说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金庸。记得我最初开始写作的时候,对人物事件的描述不够准确,也缺乏相关的方法技巧,正好我家里有金庸全集,于是就找出一套《天龙八部》,一句一段地研究金庸是怎样描写人物和事件,用文字构建一个恢弘世界的。就这样研究了两三个月,我感觉进步非常大,从一个写两三千字都比较苦恼的新手,成长为一天能写一万多字的成熟作者。以后有机会的话,我应该会选择一些中国古代历史的题材,用小说技巧对真实史料进行二次创作,写几部能传递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底层人物不屈服命运昂扬向上的,中国和外国、古代和现代线索交织的书。
【小森】:我比较喜欢《小森时光》,这是一本漫画书,讲的是一个女孩在农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哈利·波特》,小时候觉得魔法世界的生活既新奇又有共鸣。现在再去读,我经常会被J.K.罗琳风趣幽默的话语逗笑,这个基本也只有成人能理解。同时小说中的一些“坑”,挖得也特别自然,我会反复看,去学习。《哈利·波特》绝对不是一本只适合小朋友看的小说。
【荆枫】:我觉得目前还没碰到这种“人生书籍”,可能随着我自己的成长,人生经历的增长,我会找到这本书的,保持这种随时会发现好书的期待,每一本都可能是“人生书籍”的惊喜感也会让我觉得很开心。很多前辈作家老师都很喜欢博尔赫斯,在他们的推荐下我也去看了博尔赫斯的小说集、诗歌集。我觉得他是个天才,他对文字有种天然的驾轻就熟感,他的小说里的想象天马行空,蕴含着他对世界的思考,对于我创作短篇小说有很大的帮助。
【主持人】:三位作家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文学对生活的具体影响,能不能聊聊你们自己的作品呢?
【温伯陵】:我最近正在解析《古文观止》的春秋战国部分。《古文观止》里只有单篇的文学作品,没有介绍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情景、心境,导致学生们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就会感觉很枯燥,不得要领。所以我准备把这个空白处给补全,用一篇一篇的长文,给读者介绍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这是一个大工程,我目前正在做春秋战国部分,希望有朝一日能把这个工程圆满完成吧。
【小森】:我创作的《迷失的空房子》是系列小说中的一本,是“笛拉的四季之旅”的第二部。里面的主角笛拉是一个从重点高中休学,转入普通高中的女孩。她的落差感,经历两个“不同世界”,是创作这部幻想作品的关键。《迷失的空房子》写的是云上的世界。我希望自己不是只描述一座只是地理位置不同的城市,我希望它与我们的真实世界有交集。而云上的人,也有出生就踩不住云的,这样的人要如何在自己的世界生活?我想这是我这本幻想小说的独特之处。
【荆枫】:作为一个Z世代小孩,我们的成长经历离不开互联网,我有很多的网上邻居、网上的朋友,我的很多故事都来自于他们或者他们身边朋友的真实经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独特的看世界的方式。我希望大朋友们能从我的长篇儿童小说《星河镇见》里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保留在内心深处的最美好的那段时光,获得新的一天努力生活的勇气。我的短篇小说,近期写的如果能发表出来的话,我觉得能让大家有那么片刻的失神或者短暂的思考就足够了。
“未经许可 严禁转载”
文学照亮生活—武进青年作家访谈录
责编: 孙婷婷